发生在“第一次柏林危机”时期法兰克福连战遭逢不利,面对困境应有所改变的“柏林空运”法兰克福连战遭逢不利,面对困境应有所改变,一直是西方热炒的对象。相关的报道、回忆录及影视作品如过江之鲫。经过几十年的舆论宣传,在民众印象里,“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由邪恶的苏联挑起,目的是为了排斥西方盟军在西柏林的地位,而“柏林空运”则是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是充满爱心的正义行为。然而,事情的起因果真如此吗?
矛盾初显
德国败亡后,美、苏、英、法4国达成协议,成立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德国的领土被分成4块,分别由4国施行军事占领,并在各自占领区内成立最高军政当局。至于德国首都柏林,虽然是由苏军单独攻下,但因其独一无二的政治意义,因此也被划分成四块,由4大国分别占领。
由于柏林位于苏占区中心,其他江南体育3国要到达本国在柏林的占领区,就必须通过苏占区。美、英、法通过与苏联谈判,最后确定法兰克福连战遭逢不利,面对困境应有所改变:美、英、法占领区与柏林3个占领区之间的交通由3条铁路、2条公路、1条水路及3条“空中走廊”组成。其中,3条“空中走廊”各宽约32公里,分别从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直通柏林。除此之外,禁止使用任何其他交通联络。
美国用来空运的飞机
按照协议,德国日后的政治重建等重大事宜,是需要对德管制委员会里的4大国代表一致同意的。而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严重对立,4大国明显分成2个阵营,在许多问题上要达成一致难上加难。因此,从对德管制委员会及占领区划分伊始,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对于美国来说,如何在废墟上重振欧洲经济,抵挡东欧方向上虎视眈眈的苏联,是其在战后的第一要务。为此,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迫切将德国纳入自己的阵营当中。
波茨坦协定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第4条规定:“苏联除在本占领区获得赔偿之外,尚可自西方区域获得赔偿。”鉴于当时美占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保存美占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并加重苏联的困难,美国决心不遵守这条规定。1946年5月3日,美国占领区副军事长官克莱在柏林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上宣布:“为使德国恢复经济,除先前已预支作为赔偿的工厂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一切赔偿。”接着,克莱还宣布了美国关于统一西方各占领区,实现德国分步“政治重建”的计划。
对于美国的决定,苏联坚决反对。7月10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关于德国命运与对德和约问题的声明》,强调在德国复兴的步骤上首先要建立全德的中央政府,实现政治统一。德国应执行对盟国所负赔偿义务,鲁尔区必须由苏美英法共管。
美苏双方都提出复兴德国的口号,但美国提出先经济统一,而苏联则提出先政治统一。美国方面认为,如果建立全德中央政府,而且这个政府又设在苏占区的柏林,就可能导致苏联控制这个中央政府,进而控制整个德国。因此,7月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声明,再次强调德国的复兴对于欧洲经济复兴是必要的。
对于美国的建议,英、法反应不一。英国认为,德国的复兴可抑制法国,从而可实现欧洲大陆均势外交。此外,战后英国经济极为困难,为满足英占区的粮食供应,仅1946年就需进口3亿美元粮食,这使英国不堪重负。因此英国全力支持美国的建议。而法国则从自身安全着想,不愿看到德国重新崛起,因此强烈反对美国的建议。法国主张鲁尔区必须视作一个独立于德国以外的政治实体,莱茵区应成为几个盟国部队占领的国家,萨尔的矿藏应再次成为法国的财富。
等待空运物资的民众们
12月2日,美、英达成协议,美英双占区于1947年1月1日正式成立。
2月25日,苏联驻德最高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向盟军管制委员会发表声明,认为美、英占领区的合并不只是经济性质,也是政治性质;合并协定可能对德国的未来政治产生严重后果。
3月17日,莫洛托夫发表声明,指责双占区违背德国经济统一的原则,要求立即取消。
3月22日,莫洛托夫针对美国关于经济统一的立场,重申苏联所坚持的政治统一原则,建议立即在柏林成立德国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政府既能保证德国政治经济统一,又能负责保证德国执行它对盟国所负的义务”。
11月25日,在伦敦外长会议上,莫洛托夫又一次提出成立全德民主政府的建议,并指责西方国家对德政策怀有帝国主义目的。苏联代表还指出:实现德国统一的先决条件是,让苏联参加鲁尔区的管制,承认苏联的赔款要求,以及同意苏联从德国现有产品中获得赔偿。
起初,法国也反对美英双占区的建立。法国主张只有在由各州代表组成会议机构,并在各占领区受该军事长官监督的情况下,才同意建立中央行政机构。美英两国为拉拢法国,表示支持法国的要求,在政治上把萨尔地区从德国分离出去,把它并入法国的经济、财政体系内。鉴于法国在战后的财政经济困难,美国控制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向其提供了2.5亿美元的贷款。1947年12月4日,在美、英的支持下,萨尔议会通过《萨尔宪法》,规定萨尔在经济上并入法国,并建立自治政府,对外关系与防务由法国管理,最高权力归法国所有。
在利益的诱惑下,法国的态度发生变化,逐渐接受了美国合并占领区的建议。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3国副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同意将占领区合并,共同成立西占区。这样,在德国的土地上,形成了由美、英、法控制的“西占区”和由苏联控制的“东占区”相对峙的局面。
危机爆发
对于美、英、法3国的做法,苏联无法容忍。1948年2月下旬,苏联占领当局宣布,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集会。
3月20日,索科洛夫斯基主持召开盟国管制委员会会议,要求美、英、法等国立即停止讨论有关德国问题的协议,遭到美国军事长官克莱的拒绝。
3月30日,苏联代表通知驻柏林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以及检查所有货运和除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并开始在柏林实行一系列为期10天的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交通限制。
东德方面在建筑柏林墙
美国对苏联的做法提出抗议,指责苏联违背盟国的有关协定。美国为试探苏联限制地面交通的决心,故意从西柏林开出一列火车。结果,火车进入苏占区线路后被调转到侧线上,被迫在那里停留几天后撤回。空中交通限制的情况尚未试探,但发生了一场空难。4月5日,英国一架运输机在英管区的机场着陆时,与一架在柏林上空作特技飞行表演的苏联战斗机相撞,双方机毁人亡。英国驻德国军事长官罗伯逊立即向索科洛夫斯基提出强烈抗议,并下令用战斗机护航。苏联政府立即提出要对柏林和西占区之间的飞行实行限制。通过走廊的飞机要在24小时以前得到苏方的批准。美、英拒绝了苏联的这一要求。
4月10日,苏联方面如期解除了对柏林的交通限制。但东占区和西占区的矛盾却并未化解。
1948年6月18日,西占区经济委员会通过了《货币改革后经济政策指导原则法》,规定只要有可能就应取消新产品管理和物价限制,并宣布自6月21日起实行币制改革,用“B记”马克代替正在流通的旧马克。西占区单独进行币制改革,势必会冲击东占区的经济。苏联政府于6月19日发表声明宣布,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实行下列管制:停止火车客运运输;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车进入苏占区;水路运输须经许可并彻底检查后才能放行;个人通行证无效;货运列车须经检查后才能放行。
6月23日,东占区军事当局也宣布进行币制改革,规定以1:10的比价实行新旧马克兑换,新的马克以“D记”为标志;同时,以柏林位于苏占区,在经济上构成东占区一部分为由,宣布把“D记”马克作为全柏林的通用货币。
两种不同比价货币的流通,立即使柏林陷入混乱之中。6月23日下午,柏林市政当局决定在市政厅(位于东柏林)举行特别会议,讨论货币问题。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最后通过决议:苏占区的币制改革只适用于东柏林,西占区的币制改革只适用于西柏林。
鉴于市民强烈不满的情绪,苏联虽然对货币使用范围做出让步,但决心进一步向美、英表示强硬。从6月24日起,苏联占领当局宣布彻底封锁柏林,先后切断西柏林与西占区之间的陆上和水上交通,停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的煤、电供应,以及柏林周围地区对西柏林的食品供应。
面对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英、美也对苏占区采取封锁措施。6月26日,美国宣布将载有原子弹的两个B-29轰炸机大队派驻英国,在英国建立战略空军基地,并加紧策划建立北大西洋军事同盟。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造舆论,指责苏联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惜将200多万西柏林居民当作人质,把制造紧张气氛和分裂德国的责任推给苏联。从6月29日起,美、英开始加强对柏林的空运。
法国虽属西方阵营,但它却与美、英拉开了距离。法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声称法国占领军留在柏林完全是被迫的。法国愿意与苏联谈判解决柏林危机。
苏联对美、英的空运行动马上做出反应。7月1日,苏联驻军代表邀请西方代表到柏林盟国城防司令部开会,宣布4国管理柏林的机构不复存在。接着,苏方工作人员撤出总部大厦,降下苏联国旗。
但是,苏联尽管声称要加强对西方飞机在空中走廊飞行的限制,但由于担心干扰行动可能引起美、英采取护航措施,导致双方军事冲突,因此并没有封锁空中走廊。
外交博弈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后,表面上苏联与美英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但双方都不想挑起战争。为了缓解危机,双方都在幕后展开外交活动。
美、英、法政府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柏林问题,并要求会见斯大林和莫洛托夫。8月2日,斯大林在接见苏、美、英、法4国代表时提出解决柏林问题的两条原则:一是在苏占区和柏林发行“D记”马克以代替“B记”马克,解除所有交通限制;二是苏联虽不再要求以暂缓实施关于建立西德政府的“伦敦协议”作为条件,但这一点是苏联政府坚定的愿望,必须写进记录。
根据斯大林提出的原则,8月6日~16日,苏、美、英、法4国代表在莫斯科进行了4次会议。尽管对于柏林封锁是否全部解除,柏林流通货币是否由4国共同管制和发行等问题存在争议,但还是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原则性协定。
8月30日,4国政府分别向自己驻柏林的军事长官发出指示:撤销新近实施的对于柏林和西占区之间有关交通、运输贸易以及来往于德国苏占区货运的限制;苏占区的“D记”马克应成为柏林唯一货币,回收“B记”马克;柏林通货的流通由苏占区的德意志银行管理,并设立由四国军事长官代表所组成的财政委员会控制上述财政协定的实施。
8月31日~9月7日,4国军事长官会议商讨具体落实事项,结果又发生了争论。4国军事代表只强调解除柏林交通管制和通货等具体问题,回避讨论整个德国问题。由于存在这些分岐,4国军事长官会议毫无结果,莫斯科协定未能落实。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拉拢英、法,准备将“柏林危机”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不过,英、法认为此举只会堵死外交渠道而于事无补,建议通过外交照会向苏联表明自己的意见。
9月22日,美、英、法政府分别向苏联发出照会,重申过去的立场。9月25日,苏联政府向美、英、法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复照,同时由塔斯社发表关于柏林问题的声明。苏联对3个有争议的问题作了答复:航空线不能继续不受限制;不同意财政委员会控制苏占区德意志银行的活动;同意4国共管柏林同西占区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但是,9月26日,美、英、法外长聚首巴黎时,又决定将此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3日,苏联复照,拒绝在安理会讨论柏林问题,指出柏林形势问题与整个德国问题,以及分裂德国、建立西德政府问题密切相关。而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7条规定,上述问题应由占领德国的4国政府负责,无须提交安理会。同时,苏联建议根据波茨坦协议,召开4国外长会议讨论柏林和整个德国问题。苏联的上述建议被美、英、法断然拒绝。
10月4日,美、英、法将柏林问题提交到安理会。10月22日,安理会提出一项议案:要求立即撤销所有交通限制,按照莫斯科协定解决柏林的货币统一,举行4国外长会议讨论整个德国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这一提案,苏联投了反对票。
在4国紧张地进行外交谈判,谋求解决柏林危机时,柏林的分裂趋势却在加剧。11月30日,东柏林召开由各工厂、群众团体代表参加的“特别议会会议”,会议宣布撤销市政府,组成新的临时市政府。12月2日,苏联驻德军事长官正式承认这个市政府是柏林全市唯一合法的行政机构。12月5日,西柏林也举行了市议会的改选。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至此,柏林东西部已正式分裂成为各自有立法、行政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
从1949年1月起,西方也加强对东柏林和苏占区的经济封锁,给东德经济造成严重困难。封锁柏林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手段,但苏联实施封锁后,不仅未达到目的,而且越来越陷于不利境地。因此,苏联不得不考虑改变策略,主动缓解柏林危机。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在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时表示:“苏联政府不认为取消运输限制有什么障碍。但是,同时要取消3国所实施的运输和贸易问题的限制”。
美国方面认为,“在苏联声明中,这是第一次没有把封锁柏林同货币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判断这是苏联发出的解决柏林问题的试探性信号。美国政府命令驻联合国代表杰塞普立即同苏联代表马立克进行秘密谈判。从1949年2月15日开始,双方经过反复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妥协。
5月5日,苏、美、英、法4国同时发布《关于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联合公报》,宣布自5月12日起,解除彼此施加的全部封锁和限制,并于5月23日在巴黎召开4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至此,第一次柏林危机终于落幕。
民众庆祝两德统一
结语
综上所述,从拒绝苏联自西占区得到赔偿,美、英占领区合并,到单方面进行货币改革,违背战后4大国达成协议,挑起事端的,并非是苏联,而是美国。苏联所采取的种种交通限制措施,是在对方违背协议在先的情况下,被动采取的反制措施。虽然从最终结果来看,苏联方面付出了很大代价,却并未达到预定的目的,无疑是博弈中的输家。但这个结果是由对峙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差异决定的,并不能因此就得出最终的获胜者就代表着正义和公理的结论。
评论